成语与典故

探索中华文化的语言瑰宝,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寓意,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文化内涵。

成语基础知识

了解成语的定义、特点与分类,掌握成语学习与运用的基础知识

成语的定义与特点

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、语义完整、结构定型的固定短语或短句,大多由四个汉字组成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成语的主要特点

  • 结构定型:成语的字数和顺序固定,一般不可随意更改。
  • 含义固定:成语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,不能从字面上简单理解。
  • 来源典故:大多数成语都有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作为来源。
  • 语言精炼:成语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。
  • 表达生动:成语多用比喻、对偶等修辞手法,表达生动形象。

成语的分类

  1. 按来源分类
    - 历史故事成语:如"纸上谈兵"、"四面楚歌"
    - 神话传说成语:如"精卫填海"、"夸父追日"
    - 文学作品成语:如"情深似海"、"一衣带水"
    - 寓言故事成语:如"守株待兔"、"刻舟求剑"
  2. 按结构分类
    - 主谓式:如"水落石出"、"天寒地冻"
    - 动宾式:如"画龙点睛"、"抛砖引玉"
    - 偏正式:如"无与伦比"、"无独有偶"
    - 联合式:如"生离死别"、"大材小用"
    - 复句式:如"有志者事竟成"、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
  3. 按功能分类
    - 表示褒义:如"一丝不苟"、"精益求精"
    - 表示贬义:如"狗嘴里吐不出象牙"、"徒有虚名"
    - 表示中性:如"按部就班"、"一目了然"

成语学习小贴士

1. 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
2.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背景
3. 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和适用场合
4. 注意易错成语和近义成语的区别
5. 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成语,加深理解

常见成语集锦

精选中学阶段常见成语,了解其含义、用法与来源

形容人物品质的成语

一丝不苟

yī sī bù gǒu

一根丝那么小的事情也不马虎。形容做事认真细致,一点儿也不马虎。

出自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

刚正不阿

gāng zhèng bù ē

刚强正直,不阿谀奉承。形容为人正直,不屈从权贵。

出自《后汉书·李膺传》

鞠躬尽瘁

jū gōng jìn cuì

弯着身子,竭尽全力。形容为国家或人民忘我工作,直到死为止。

出自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
谦虚谨慎

qiān xū jǐn shèn

为人谦逊,行事小心谨慎。

现代常用成语

典故: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

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《后出师表》。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期间,写信给后主刘禅,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。其中写道:"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"意思是臣下我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劳,直到死为止。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、鞠躬尽瘁的精神,后来成为形容人忠诚尽责的典范。

形容学习态度的成语

废寝忘食

fèi qǐn wàng shí

放弃睡眠,忘记吃饭。形容专心致志,勤奋努力。

出自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

孜孜不倦

zī zī bù juàn

形容勤奋努力,不知疲倦。

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

勤学苦练

qín xué kǔ liàn

勤奋学习,刻苦训练。

现代常用成语

举一反三

jǔ yī fǎn sān

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。形容善于学习和触类旁通的能力。

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

典故:举一反三

"举一反三"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,原文是:"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"意思是孔子说,如果我举出一个方面,学生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,我就不再教他了。这个成语强调了学习要善于推理和触类旁通,从一点出发,推及其他,举一而知三,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。

形容人生哲理的成语

守株待兔

shǒu zhū dài tù

比喻死守狭隘经验,不知变通,或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。

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

亡羊补牢

wáng yáng bǔ láo

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,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。

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》

塞翁失马

sài wēng shī mǎ

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,但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。指坏事可能变成好事。

出自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

自强不息

zì qiáng bù xī

自我勉励,不断进取,永不停息。

出自《周易·乾》

典故: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

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中记载:古时候有个老人,住在边塞,养了很多马。一天,他的一匹马不见了,跑到胡人那里去了。邻居们都来安慰他,老人却说:"失去一匹马,说不定是福气呢!"果然,过了几个月,那匹马竟然带回来许多好马。邻居们又来道贺,老人却说:"得到这么多马,说不定是祸患呢!"不久,他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。邻居们又来安慰,老人仍然说:"摔断腿,说不定是福气呢!"一年后,胡人入侵,边塞青年都去打仗,死了很多人,唯独老人的儿子因为腿断了没去,保住了性命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祸福相依,坏事可能变成好事,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,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。

中国古代典故精选

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及其寓意,提升文化素养

历史典故

负荆请罪

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廉颇与外交家蒙恬不和。廉颇认为自己是将军,功劳大,而蒙恬只是外交官,地位应该低于自己。但赵王却很尊重蒙恬。廉颇因此怀恨在心,扬言要羞辱蒙恬。蒙恬知道后,每次出使回来都避开与廉颇相遇的路。有人嘲笑蒙恬胆小,蒙恬回答说:"我避开廉颇是为了国家利益。如果我与廉颇交恶,敌国就会认为赵国内部不团结,对赵国不利。"廉颇听说后,非常惭愧,于是背着荆条,亲自到蒙恬家请罪。两人和好如初,共同为赵国效力。这个典故告诉我们,知错就改,真诚认错是一种美德;同时也说明,为了大局可以暂时忍受个人委屈。

四面楚歌

公元前202年,楚汉相争最后阶段,项羽被刘邦军队围困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县东南)。夜间,四面八方都传来了楚国的歌声,项羽惊讶地说:"难道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国吗?为什么楚国歌声这么多?"原来是汉军故意唱楚国歌谣,让项羽以为楚国已被攻破,军心涣散。项羽听后果然心灰意冷,带领残兵突围,最后在乌江自刎。这个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四面被围,处境困难。

卧薪尝胆

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,被迫到吴国做人质。勾践在吴国时,忍辱负重,甚至为夫差尝粪以博得信任。后来被释放回国后,勾践卧睡在柴草上,每天尝苦胆,以此提醒自己不忘国耻。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,越国终于强大起来,最终打败了吴国,报了国仇。这个典故告诉我们,为了实现远大目标,必须坚忍不拔,刻苦自励。

寓言典故

揠苗助长
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中记载:宋国有个农夫,看到自己的禾苗长得不够快,很着急。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,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,希望它们长得快一些。回到家后,他对家人说:"今天我很累,帮助禾苗长高了。"他儿子闻言,跑到田里一看,发现禾苗全都枯死了。这个寓言告诉我们,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急于求成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

刻舟求剑

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: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,不小心把宝剑掉进了江里。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,对众人说:"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。"船靠岸后,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宝剑。这个寓言讽刺那些墨守成规、不懂变通的人,因为船在行进,而江水也在流动,剑早已不在原来的位置了。

画蛇添足

《战国策·齐策》中记载:有人设宴请客,拿出一壶酒说要奖给先画完蛇的人。一个人最先画完,但看到别人还没画完,就得意地说:"我还可以给蛇画足。"正当他画蛇足时,第二个人画完了蛇,抢过酒说:"蛇本来没有脚,你画的不是蛇。"这个典故告诉我们,做事不要多此一举,否则会弄巧成拙。

成语运用与练习

学习成语的正确运用方法,提高语言表达能力

成语的正确运用

正确运用成语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、生动、简洁,但使用不当则会贻笑大方。

成语运用的注意事项

  1. 把握准确含义:使用成语前,必须准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。
  2. 注意褒贬色彩:有些成语带有明显的褒义或贬义,使用时要注意语境。
  3. 避免断章取义:某些成语的含义不能仅从字面理解,要了解其完整含义。
  4. 慎用生僻成语:使用生僻成语时,要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。
  5. 避免成语混用:不要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混合使用。

成语辨析练习

1. 比较"目不转睛"和"聚精会神"的区别:

"目不转睛"侧重于形容注视的专注状态,强调眼睛一直盯着不动。

"聚精会神"侧重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,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某事。

2. 比较"不可思议"和"不可想象"的区别:

"不可思议"原是佛教用语,形容佛的境界深奥难测,现多用来形容事物奇特,难以理解。

"不可想象"是现代词语,表示难以想象,程度较轻。

3. 以下成语使用是否正确?

错误:他做事一向兢兢业业,这次考试竟然马马虎虎。

分析:错误,"兢兢业业"形容做事认真谨慎,与"马马虎虎"(形容做事不认真)矛盾。

错误:这次比赛他们不负众望,取得了惨败。

分析:错误,"不负众望"是取得好成绩,符合大家期望,与"惨败"矛盾。

成语填空练习

1. 他做事总是三心二意,缺乏________的精神。(坚持不懈)

2. 这篇文章________,内容丰富,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(言简意赅)

3. 经过几个月的________,他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。(废寝忘食/孜孜不倦)

4. 面对困难,我们不能________,而应该迎难而上。(畏首畏尾/退避三舍)

5. 这次科学实验________,取得了重大突破。(精益求精/精雕细琢)

提高成语运用能力的方法

1. 多读经典:阅读经典文学作品,积累成语,了解其正确用法。
2. 查阅词典:对于不熟悉的成语,要查阅成语词典,了解其确切含义和用法。
3. 做好笔记:记录平时学到的新成语,包括含义、来源和例句。
4. 实际运用: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成语,加深理解。
5. 归类记忆:按照主题或含义将成语分类记忆,建立联系。